close

買了一堆教養的書,很多都是翻一翻就忘記了!

現在期許自己像學生念書一樣畫重點、記下讀書筆記,給自己日後參考、隨時索引!

雖然不是要事事照書做,但可以吸取前輩專家們的經驗,兩光媽媽也可以少犯一點錯呀(^.^)!!!

 

image.php  

   

     0 ~ 6歲最關鍵:蒙特梭利全方位教養手冊

心得:在杭州的幾個晚上就k完這本在桃園機場隨手買的書,是一本不錯的蒙式教養的入門書,介紹蒙特梭利的教育法則,同時也有父母學堂,教父母要如何做!

重點整理(摘錄):

﹣嬰兒出生時面臨了環境的巨變,是滿懷恐懼的。新生兒大部份時間都在睡覺,這是生命的一種保護措施,以避免受到過於強烈的刺激。我們應給予他們類似母體的環境,再慢慢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。

﹣即使在不同的場合,也盡可能給嬰兒一個固定位置,這有助於增加他的安全感。

對嬰兒本能的「表達」要積極地回應,這是形成嬰兒健康心理的基礎

感覺系統、肌肉與大腦同樣重要:孩子通過運動來發展大腦,發育後的大腦又幫助身體更精確地運動。在運動中,孩子才能獲得更多的、更準確的感官資訊。

 

﹣0﹣3歲的教育原則:

   >出生第一個月,各種感覺都在恢愎,孩子需要的是安靜的休息、充足的關愛與營養。

   >0﹣8m:孩子發展基本的感覺,並形成對環境的安全感,母親最好全天陪伴嬰兒,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。

   >9﹣18m:適當幫助和精神鼓勵可以協助孩子養成對新事物主動學習的習慣;過多的約束或幫助會讓孩子失去主動性。父親應及時參與對孩子的照顧,讓孩子感受到男性的行為方式和力量。

   >18m﹣3yr old:媽媽應適當地控制孩子交往的環境,排除環境中的不利因素,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社交態度,並帶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,讓孩子累積足夠的原始素材,為想像力和創造力打下基礎。

 

﹣手也是一個心理器官,孩子需要運動,需要運用雙手才能促進自身的發展。手的動作受大腦控制,相反地,手的活動又促進智力的發展。

   >不要替孩子提供過多的幫助,適當的果境有助於激發孩子的創造性,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   >要遵從孩子自然發展的規律,手部力量的練習以孩子自由探索內容為主,過早的專業練習有損腕骨發展

   >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,讓他自由地決定和完成他想做的事。

   >孩子喜歡來回移動東西,在這不停的過程中,建立了具有協調性、組織性的運動。那些「不要碰!」、「別動」的命令是對孩子行為能力的自主完善建立的無情扼殺

 

﹣出生時軟弱得連一雙小貓都對付不了的嬰兒,三年之後就能夠把所有的貓打得四處逃竄。因為成人的學習過程像素描,要一筆一筆地來;心靈胚胎期的學習過程像照相,瞬間完成,鉅細靡遺地全部記下。

﹣兒童時期學習吸收的東西會永久成為個性的一部份,童年經驗通過潛意識影響著我們的興趣、判斷、選擇和對幸福的理解。

﹣為了達成一定的教育目的,精心設計和佈置孩子的理境是有必要的,包括:適合孩子需要的居室環境(專用兒童房/空間、孩子有自由和獨立權的兒童傢俱及裝飾、細節的照顧﹠一個小花園)、充滿温馨和愛護的家庭氛圍、安全的遊戲場所、優美衛生的戶外活動場所、認真選擇孩子的教養方式等等。‵

  >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環境和物品,給孩子豐富的感覺刺激,讓孩子獲得多種體驗;

  >透過佈置和選擇環境,可以讓孩子視覺、聽覺和觸覺獲得正常的發展,而嗅覺和味覺則需要家長刻意地安排練習。(味覺偏好在四歲以前形成,所以讓孩子盡早嘗試不同的味道將有助於預防偏食)

 

﹣父母要學習做合格的教育者

  >控制自已的壞脾氣,有怒氣也絕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

  >與我們自身缺點對抗,不斷追求自我改進與做到。

  >尊重孩子的行為。(孩子2歲半到4歲間常跟父母唱反調,ie.愛摸插頭,與其大聲呵斥或威嚇,不如拿個癈棄的插頭給他,並陪他玩模擬遊戲,遊戲中教導他有關電和插頭的使用常識)

 

﹣成人的喜好、期望或限制都能進入孩子心智,使孩子的內心發生變化,過多的干擾會使孩子失去自我教育的機會。即使家長對孩子有各種期望,也不要急功近利,只要認真觀察,從語言和行動上加以引導,孩子會“無意識”地朝家長滿意的方向努力。

沒有獨立就沒有自由。教一個孩子自己吃東西、自已洗衣服和穿衣服是多單調乏味且果難的工作(這是教育工作),這需要付出比餵養孩子、替孩子洗衣服和穿衣服(這只是照顧)更多的耐心。

﹣對6歲以下孩子來說,自由是非常具體的:

   >讓孩子自主進食:追著孩子餵飯是剥奪孩子對身體需要自然然應的自由。孩子不想吃是因為身體不需要。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吃下去,而是研究為什麼沒有食欲。

   >給孩子安全無障礙的活動場所。

   >讓孩子自已決定睡眠時間:孩子不想睡是因為不睏,若想孩子在固定時間想睡覺,就要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動時間和內容,活動量夠了孩子自己就知道休息,肢體活動情況會決定孩子的休息情況。

 

﹣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,盡可能減少對孩子的干預。可用智力遊戲來讓孩子自我教育:摸瞎、泥塑手工和自由繪畫、顏色感練習。

﹣讓孩子聽鳥叫有利於聽覺器官的發育。

﹣0﹣2歲是孩子對秩序的敏感期,需要有秩序的環境。父母應盡量保持環境的秩序,讓孩子處在熟悉的環境中。照顧孩子、與孩子互動,都導循一定的順序和習慣。不要惣視孩子不明原因的不愉快表現,觀察周糟環境是否發生變化,找出具體原因。

孩子從能自主行動(約1歲半)開始,就應給予他專屬的物品,以培養他的獨立和責任心。沒有私人物品和私人空間的孩子,很難理解和別人在利益上的衝突,很難做到尊重別人。只有得到足夠尊重的孩子,才能學會尊重別人。

﹣走路使孩子獲得第二次誕生,幼兒走路為了完善自已、發展自已征服自然的能力。幼兒行走是被四周物體吸引的結果,父母要給孩子這個寶貴機會,而不是怕他累、嫌他磨磨蹭蹭,或怕他弄髒衣服而把他強行抱起。

﹣3歲以前孩子的運動發展以肢體大運動為主,如基本的走、跑、跳等。3﹣6歲,肢體運動進入力量發展階段,同時手指的精細運動和能力也快速發展。(2歲會自己脫衣服、3歲半左右學習扣鈕釦,5歲能自己穿戴整齊。(給孩子自已發現錯誤、改正錯誤的機會,只在孩子請求幫助時才給予)

﹣3﹣6歲是孩子學習語言最好的時期,設置有趣的情景來激發孩子好奇心,是引導孩子進入我們學習計畫的唯一途徑,不能用說教和規範去要求學習。

﹣生活中要給孩子接觸不同類型孩子的機會,才會獲得不同的交往經驗,學會更多交往技巧和各種事件的處理方法。讓孩子自己解決群體中的問題。

﹣ 孩子主動行為失常時,我們無需一一糾正孩子的紊亂行為,只要為他提供有用的環境和物品,幫助他協調運運發展,孩子的內在指引會教他利用身邊的環境恢復到正常行為。

﹣糾正性格缺失的方法:

   >玩耍療法:鍛練四肢協調運動能力,使孩子從中得到樂趣。

   >運動療法:帶孩子到安全的戶外或運動場地,盡情地陪孩子玩 ,餓了吃飯、累了睡覺,一切看孩子的需要來安排 。

   >撫觸療法:對於特別依賴成人又愛哭的孩子,除了心理上的依附原因外,長期被動也可能使神經系統更為敏感,孩子的皮膚和感覺器官常處於一種需求刺激的狀態。從滿足身體刺激方面著手,也能漸漸改善精神的依附狀態。

   >動物療法:透過跟小動物接觸,孩子能逐漸走出自己的幻想世界,產成接受現實的勇氣。

   >藝術、食物、田園療法...

 

-全面感官教育:視覺練習、聽覺練習、觸覺練習、味覺練習、嗅覺練習 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unny My Lo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